close
我所認識的太魯閣族
傳說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一顆大石柱為發詳地,後來遷移至現在的南投縣仁愛相合作村,
族人稱此地為Truku Truwan,因人口增加,後來分為三個社群為Truku、Toda、Tgdaya。
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千一到東部的立霧溪、
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此為
太魯閣名稱的由來。
1914年(民國三年),日本發動二十世紀台灣島上規模最大的「太魯閣族與日本的戰爭」,及日本所謂的
「太魯閣討伐之役」。日本動用22749人的兵力及先進武器,分別從南投及花蓮東西夾攻,太魯閣族人的兵力約
只有2500人,與之對抗,因寡不敵眾,族人幾乎滅絕。
太魯閣( Truku )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瞭望台之地」。
太魯閣族祖先稱住在此地的人為 【 太魯閣( Truku )族 】
太魯閣族群被分為三社群:
太魯閣族木瓜群
原居住於南投縣仁愛鄉「德克塔雅群」(Tgdaya),一部份族人則向東發展,於今木瓜溪流域形成木瓜群(Pulibau),
因此木瓜群為Tgdaya群的分支。木瓜群遭到太魯閣群人之侵擾,再遷居到今天的壽豐鄉溪口村與萬榮鄉之見晴、萬榮。
太魯閣族太魯閣群
分布於花蓮立霧溪、三棧溪下游河谷地,今崇德村、富世村、秀林村、水源村、文蘭村、景美村。
太魯閣族陶塞群
花蓮南自秀林鄉木瓜溪,北自南澳鄉和平溪,今秀林鄉和平村、萬榮鄉紅葉及西林等村、卓溪鄉立山和崙山等村。
「都達(Toda)群」最早形成部落於南投縣仁愛鄉境馬赫坡溪支流霧卡山溪流域,建立霧卡山、鳴赫兩個部落。
其後因受到德奇塔雅(Tgdaya)群勢力強盛的抗衡,道澤群受其侵擾,霧卡山部落族人乃越過中央山脈赴東方於今
花蓮縣境之陶塞溪中游,形成「陶塞群」。
陶塞群為道澤群的分支,後因遭到太魯閣群的侵擾,部分族人朝北移動,進入和平溪上游,遂與泰雅族南澳群混居,
留在今花蓮縣境者,分布於花蓮卓溪鄉立山、崙山諸地;戰後初期,崙山聚落之一部分族人,又移居到現今的玉里鎮東豐里。
社會組織
太魯閣是男女分工的生活模式,男獵女織,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以兩性互補為原則。雖然是父系社會,女生隨著年紀的增長,
在家中的地位也會漸漸提升,有發言權。
Gaya
在部落中有一種力量,太魯閣叫做gaya。Gaya是家與部落的中心,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的,否則一人違規全家或全部落都
會遭殃的。
這種力量像是一種規訓,如果不遵守就會觸犯禁忌、受到祖先的懲罰,這時必須殺豬來解除。其內容各gaya間會略有不同,但大抵
來說都是道德上的訓誡,如不可口出穢言、要參與部落活動等等。
父系繼嗣法則
太魯閣族常以男性繼嗣為主,家中的財產也只有男性後裔才可繼承;每個男子結婚後,及可自父親手中分得田地、家屋,另外建立新
的家庭,直到幼子成家不再分出。
在太魯閣的部落中,因住區分立,頭目很難直接掌握這些地區,在這種情況下,該住區中最具權威的人物,就要代表頭目來維持其住區
內的秩序,而具有權威的人物無疑地就是個家族中的老人,男性家長正是最有權威性的。
共同的生產技術
太魯閣族的傳統農耕技術雖是簡單的游耕式粗放農作。
狩獵經常是需要團結合作的工作,太魯閣族的狩獵隊伍常是由整個部落的男子所組成,每個部落都有其固定的獵區,保護部落的安全也
是其男子團體的責任。
祭典儀式
祖靈祭
祖先常對孩子們說,人死後,他靈魂必定會在彩虹橋的橋頭。凡斬獲過敵人首級的男人和會織布與編織的女人,可以通過彩虹橋,
到祖靈那裡享福。可是沒有取敵人首級的男人及不會織布及編織的女人,就不能通過彩虹橋,而會被丟下河底,並被螃蟹吃掉。
在太魯閣傳統認定中,祖靈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不能觸犯祖靈gaya,不然就會有災禍降臨。這時就得殺豬來慰祭祖靈。
因為祖靈在太魯閣族中的重要性,在七月小米收割後,即是太魯閣族舉辦祖靈祭的重要季節。
由頭目或長老議訂時間,當日天未亮時,全社男子均抵祭場,每人手持插有黏糕、豬肉之竹棒,是為奉獻祖靈之供品。
祭典完畢,即須當場食用完祭品,且沿途返家時需越過火堆,而與祖靈分離。
播種祭
早期太魯閣族人除了狩獵之外,便是依靠農耕生產經濟為主,耕作方式是游耕或火耕農業。
每年新年到一月之間,是需要更換農地之家尋覓新農地的時期,然後進行開墾。
二月至三月間為播種季節,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討論播種祭儀之日期與各項準備工作。
祭前派代表到新墾地行祭。實際祭日行祈禱祖先護佑豐收,祈請賜福,然後全面開始播種小米。
播種祭的禁忌是最多的,如果不遵守禁忌就會影響一年內的收成。
播種祭的禁忌更是規範中不能違反的,例如:
行祭前必須升火,且火種不得熄滅,否則小米種苗不會發芽;
不砍除生草,否則稻秧會枯乾;
前往行祭途中遇到人,不得與之交談,否則祖先之賜福將轉嫁他人之家,這是大忌。
收割祭
在小米將成熟之際,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召開會議,商議收割祭的時間。
祭日那天清晨時分,各家派員到小米田裡行祭,收割前並舉行收割禮(Dasa-ing)後,再開始全面收割。
若小米田廣大,人手不足,可以請親友、鄰居幫忙收割,完工後宴請幫忙的人。
小米收割完畢,把它曬乾,在小米入藏倉庫之前,家中長者擔任主祭,並舉行小米收藏祭禮(或稱入倉祭、入藏祭),
之後所有聚落就進行農閒時期。長老便召集家族代表,討論豐年祭祖事宜,準備舉辦豐年祭祖的各項活動了。
心得感想:
在小時候,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知道自己是泰雅族,但是在有一次去烏來旅遊,與當地原住民對話之後,發現原來自己的話與對方的話同音卻不同義,再深入聊天後,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差異是存在的。
即便文化相近與想同,但所代表的含意卻不同,而將遠古祖先由傳下來的文化,傳承的任務就是由我們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來做,文化的工作是漫長確有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是我們若能將祖先傳下的話語傳播出去,可以讓孩子熟悉我們的文化,讓事件看見我們文化之美。
參考書目:
‧《爭取創造新境的峽谷民族:太魯閣族 Taruku》,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郭明正著,臺北市: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7。
‧《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集》,胡清香編著,花蓮縣:花蓮縣太魯閣建設委員會,2006。
‧《太魯閣族語簡易字典 = Pusu patas kari truku》,王玫瑰執行編輯,花蓮縣秀林鄉:花蓮縣秀林鄉公所,2006。
‧《太魯閣族的認同與認定之探討》,張文成撰,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太魯閣族傳統聚落設置展示計劃研究發展及規劃設計報告書》,關華山、陳秀珠著,屏東縣瑪家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5。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余光弘著,50:92-10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臺灣原住民族分布及介紹
傳說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一顆大石柱為發詳地,後來遷移至現在的南投縣仁愛相合作村,
族人稱此地為Truku Truwan,因人口增加,後來分為三個社群為Truku、Toda、Tgdaya。
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千一到東部的立霧溪、
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此為
太魯閣名稱的由來。
1914年(民國三年),日本發動二十世紀台灣島上規模最大的「太魯閣族與日本的戰爭」,及日本所謂的
「太魯閣討伐之役」。日本動用22749人的兵力及先進武器,分別從南投及花蓮東西夾攻,太魯閣族人的兵力約
只有2500人,與之對抗,因寡不敵眾,族人幾乎滅絕。
太魯閣( Truku )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瞭望台之地」。
太魯閣族祖先稱住在此地的人為 【 太魯閣( Truku )族 】
太魯閣族群被分為三社群:
太魯閣族木瓜群
原居住於南投縣仁愛鄉「德克塔雅群」(Tgdaya),一部份族人則向東發展,於今木瓜溪流域形成木瓜群(Pulibau),
因此木瓜群為Tgdaya群的分支。木瓜群遭到太魯閣群人之侵擾,再遷居到今天的壽豐鄉溪口村與萬榮鄉之見晴、萬榮。
太魯閣族太魯閣群
分布於花蓮立霧溪、三棧溪下游河谷地,今崇德村、富世村、秀林村、水源村、文蘭村、景美村。
太魯閣族陶塞群
花蓮南自秀林鄉木瓜溪,北自南澳鄉和平溪,今秀林鄉和平村、萬榮鄉紅葉及西林等村、卓溪鄉立山和崙山等村。
「都達(Toda)群」最早形成部落於南投縣仁愛鄉境馬赫坡溪支流霧卡山溪流域,建立霧卡山、鳴赫兩個部落。
其後因受到德奇塔雅(Tgdaya)群勢力強盛的抗衡,道澤群受其侵擾,霧卡山部落族人乃越過中央山脈赴東方於今
花蓮縣境之陶塞溪中游,形成「陶塞群」。
陶塞群為道澤群的分支,後因遭到太魯閣群的侵擾,部分族人朝北移動,進入和平溪上游,遂與泰雅族南澳群混居,
留在今花蓮縣境者,分布於花蓮卓溪鄉立山、崙山諸地;戰後初期,崙山聚落之一部分族人,又移居到現今的玉里鎮東豐里。
社會組織
太魯閣是男女分工的生活模式,男獵女織,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以兩性互補為原則。雖然是父系社會,女生隨著年紀的增長,
在家中的地位也會漸漸提升,有發言權。
Gaya
在部落中有一種力量,太魯閣叫做gaya。Gaya是家與部落的中心,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的,否則一人違規全家或全部落都
會遭殃的。
這種力量像是一種規訓,如果不遵守就會觸犯禁忌、受到祖先的懲罰,這時必須殺豬來解除。其內容各gaya間會略有不同,但大抵
來說都是道德上的訓誡,如不可口出穢言、要參與部落活動等等。
父系繼嗣法則
太魯閣族常以男性繼嗣為主,家中的財產也只有男性後裔才可繼承;每個男子結婚後,及可自父親手中分得田地、家屋,另外建立新
的家庭,直到幼子成家不再分出。
在太魯閣的部落中,因住區分立,頭目很難直接掌握這些地區,在這種情況下,該住區中最具權威的人物,就要代表頭目來維持其住區
內的秩序,而具有權威的人物無疑地就是個家族中的老人,男性家長正是最有權威性的。
共同的生產技術
太魯閣族的傳統農耕技術雖是簡單的游耕式粗放農作。
狩獵經常是需要團結合作的工作,太魯閣族的狩獵隊伍常是由整個部落的男子所組成,每個部落都有其固定的獵區,保護部落的安全也
是其男子團體的責任。
祭典儀式
祖靈祭
祖先常對孩子們說,人死後,他靈魂必定會在彩虹橋的橋頭。凡斬獲過敵人首級的男人和會織布與編織的女人,可以通過彩虹橋,
到祖靈那裡享福。可是沒有取敵人首級的男人及不會織布及編織的女人,就不能通過彩虹橋,而會被丟下河底,並被螃蟹吃掉。
在太魯閣傳統認定中,祖靈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不能觸犯祖靈gaya,不然就會有災禍降臨。這時就得殺豬來慰祭祖靈。
因為祖靈在太魯閣族中的重要性,在七月小米收割後,即是太魯閣族舉辦祖靈祭的重要季節。
由頭目或長老議訂時間,當日天未亮時,全社男子均抵祭場,每人手持插有黏糕、豬肉之竹棒,是為奉獻祖靈之供品。
祭典完畢,即須當場食用完祭品,且沿途返家時需越過火堆,而與祖靈分離。
播種祭
早期太魯閣族人除了狩獵之外,便是依靠農耕生產經濟為主,耕作方式是游耕或火耕農業。
每年新年到一月之間,是需要更換農地之家尋覓新農地的時期,然後進行開墾。
二月至三月間為播種季節,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討論播種祭儀之日期與各項準備工作。
祭前派代表到新墾地行祭。實際祭日行祈禱祖先護佑豐收,祈請賜福,然後全面開始播種小米。
播種祭的禁忌是最多的,如果不遵守禁忌就會影響一年內的收成。
播種祭的禁忌更是規範中不能違反的,例如:
行祭前必須升火,且火種不得熄滅,否則小米種苗不會發芽;
不砍除生草,否則稻秧會枯乾;
前往行祭途中遇到人,不得與之交談,否則祖先之賜福將轉嫁他人之家,這是大忌。
收割祭
在小米將成熟之際,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召開會議,商議收割祭的時間。
祭日那天清晨時分,各家派員到小米田裡行祭,收割前並舉行收割禮(Dasa-ing)後,再開始全面收割。
若小米田廣大,人手不足,可以請親友、鄰居幫忙收割,完工後宴請幫忙的人。
小米收割完畢,把它曬乾,在小米入藏倉庫之前,家中長者擔任主祭,並舉行小米收藏祭禮(或稱入倉祭、入藏祭),
之後所有聚落就進行農閒時期。長老便召集家族代表,討論豐年祭祖事宜,準備舉辦豐年祭祖的各項活動了。
心得感想:
在小時候,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知道自己是泰雅族,但是在有一次去烏來旅遊,與當地原住民對話之後,發現原來自己的話與對方的話同音卻不同義,再深入聊天後,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差異是存在的。
即便文化相近與想同,但所代表的含意卻不同,而將遠古祖先由傳下來的文化,傳承的任務就是由我們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來做,文化的工作是漫長確有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是我們若能將祖先傳下的話語傳播出去,可以讓孩子熟悉我們的文化,讓事件看見我們文化之美。
參考書目:
‧《爭取創造新境的峽谷民族:太魯閣族 Taruku》,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郭明正著,臺北市: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7。
‧《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集》,胡清香編著,花蓮縣:花蓮縣太魯閣建設委員會,2006。
‧《太魯閣族語簡易字典 = Pusu patas kari truku》,王玫瑰執行編輯,花蓮縣秀林鄉:花蓮縣秀林鄉公所,2006。
‧《太魯閣族的認同與認定之探討》,張文成撰,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太魯閣族傳統聚落設置展示計劃研究發展及規劃設計報告書》,關華山、陳秀珠著,屏東縣瑪家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5。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余光弘著,50:92-10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臺灣原住民族分布及介紹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