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世遺址位於立霧溪下游右岸海拔90公尺處河階上,河階地形如一枚彎月。富世遺址有二層不同的文化層。從出土的陶片、立於地表的單石以及發掘出來呈寬短形式的石板棺可知,上層文化層為方格印紋陶文化,下層文化層特性則具有台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麒麟文化)與卑南文化的石板棺特質相結合的現象。遺址年代距今約2千多年。
從富世遺址的文化內涵推斷,二千多年前有一群受麒麟文化與卑南文化雙重影響下的族群分布於立霧溪口一帶,會進入立霧溪與陶賽溪流域進行狩獵。
該遺址之屈肢葬的埋葬方式與公元前北部『十三行文化』的側身屈肢葬型態相似,故推斷其年代約有2000至3000年之久,而當時此處遺址在臺灣考古學中尚未有任何紀錄,故被視為考古界的處女地,令學者雀躍不已。另外並又發現史前遺址的據點布洛灣、希達崗、巴達崗、山里、陶賽、及西寶等六處,挖掘出陶片、石斧、石紡輪和鐵器等史前文化遺物。
根據中央研究院發現,關於太魯閣崇德台地發現的遺址是千年前自臺灣北部東遷的「十三行文化人」遺跡,推測是因尋找砂金而來。在崇德台地發現的兩具完整側身軀肢葬遺骸及陶器、鐵渣、黃金等陪葬品,可以推估距今一千多年前再此地有一族群生活著。經由遺跡的各項跡證也可說明當時這一批族群的足跡遍及了中游及其支流區域,雖沒有尋到任何文字上的紀錄,卻可從各項遺跡中拼湊出一部似追尋黃金傳奇的先民故事。由太魯閣管理處委託的中央研究院考古人類學團隊也發現,根據遺址的採集,發現崇德台地的煉鐵、煉金遺跡與北臺灣的十三行文化相符,所以可以推估十三行文化人在一千兩百多年前就曾經來到立霧溪北岸建立聚落。
資料來源:
2.臺灣原住民文化知識網http://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ct.asp?xItem=660053&CtNode=7349&mp=c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