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流傳Tminun(編織),每一位太魯閣族婦女就是這項傳統的守護者,婦女們繼承了這樣的使命,用自己的雙手、用傳統的方式勤勞的編織。儘管現在已經有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工具可以幫忙,甚至更簡單的方式能夠買到現成的編織品,婦女們仍持續著這個工作;除了製作傳統的Pala(傳統布),社區也會舉辦創意編織課程,讓這個傳統不在侷限於過去,而是更多元更有創意的發展部落特色。

從出生包裹嬰兒的布,到自己身上所穿的衣服,甚至聘禮、嫁妝、睡覺身上所蓋的,一直到人離開世間包裹軀體的布,都必須仰賴婦女所織出的布,所以織布對婦女來說,是必須學習的技藝,甚至織布的技術精湛與否,關係到婦女的社會地位,以及她的家庭,例如說:一個織布技術超群的婦女,除了可以在面頰及額上紋面之外,也是部落眾勇士追求的目標。總之,織布是太魯閣族婦女的專利品,從種植苧麻到織布成品,都不假男子之手,否則會違反Gaya(禁忌)。

在台灣多元族群的環境中,數百年來,經歷不同種族佔領或統治,每個階段,呈現著不同的紀錄方式。以原住民族而言,台灣的原住民族多屬南島語系族群,可能因生活習性及演化過程,加上傳統生活長年受外來文化干擾之故,而未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字或紀錄方式,僅能以最原始的圖像或口耳相傳來延續族群的記憶。

以我族~太魯閣族而言,最常聽到的,就是老人家說:『我們從哪裡來?經過什麼地方?發生過什麼事情?要遵守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規範與祖訓,然而如果不是因為歷經數百年外來文化的影響,後世的我們並無法從文字中,輕易歸探屬於太魯閣族的傳奇。太魯閣族的編織技藝,在台灣原住民族中,從取麻、紡紗到織作,堪稱屬一屬二,不論編織起源為何,每種織紋所代表的意涵,非文字可切確之形容。每種織紋涵養著先人對後世的期許以及想表達的宗族觀念,因外來文化的干擾,產生了裂痕,或許在織紋中,記述著遷徙及族群繁衍過程的來時路,這些都是值得後世的我們探究的問題。

在我個人的文化觀念裡,傳統編織不僅僅是生產行為,如同有些人類學者認為傳統編織的圖形中,暗藏著文字意涵,這部分我保持中肯態度,但是如果說Tminun(編織)代表著一種生活觀、一種與土地的相關連結,我相信就是真真確確。如果將『圖像』形容成最古老的文字,如古中國的象形文、甲骨文或埃及的楔形文,甚至於在許多被發掘的古文明遺跡、宗教經文或者壁畫中,都不難發現許多圖像或符號,可能記述著某一事件、或形容當時紀錄者所見的人、事、物,以及想要警示後人的重要意涵,如同所謂聖經密碼、古馬雅預言,充滿著其故事性、記實性或預想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經過不斷演化,圖像紀錄漸漸被文字取代,無論紀錄的方式為何種型態,唯一的目的還是在『傳承』。

在我所認識的圖織裡,透過個人曾經投入田野調查、訪視、與老人家淺談最深刻的印象就只有一個『祖靈的眼睛(菱形紋)』。其餘的則是透過文獻、職場生涯同儕間習得的知識,總歸納有米粒紋、豆紋、彩虹橋紋、紋面紋、齒紋、動物紋等各種不同的圖紋,各有不同的意涵,在這種種不同圖文的組合中,一塊布,可能就是一篇故事,在故事裡,所敘述或累積的,都是警示我族後人不忘本的叮嚀,站在裂痕的邊緣,透過織紋的解密,接續起來自Truku Truwan(祖居地)的祖訓,踏上虹橋,重返原鄉,高聲齊呼“Yaku truku,sejiq bla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送給孩子的禮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